工程应用案例

地热规模化应用加速:万江新能推动燃气替代 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2025-08-05 21:12:30 来源:学校/医院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突破40%的安全警戒线,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已进入关键攻坚期。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天然气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5年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城市燃气与工业燃料在消费结构中分别占据38%和42%。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燃气消费的40%用于供暖,且占据了居民用气总量的半壁江山。这种高品位天然气在低品位供暖领域的“大材小用”,不仅大幅度降低能源利用效率,更让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在对外依赖模式下,不断累积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地热能凭借其自主可控的资源特性与清洁高效的能源属性,正逐步成为重塑区域能源安全格局的关键力量,为破解对外依赖困局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可行路径。

  区域能源安全的“自主可控”,第一步是要制度层面的系统性设计。2021年国家能源局联合八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到,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5年翻一番。这一顶层规划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能源系统迭代升级、强化区域能源安全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各地积极做出响应,迅速构建起“国家定向地方划路城市落地”的政策闭环。首都北京在《关于全方面推进新能源供热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中要求:因地制宜第一先考虑采用中深层地热能等新能源供热系统满足建筑供暖基础负荷,新建供热项目新能源供热装机占比不低于60%;河南精准布局郑州、开封、濮阳、周口四地,打造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示范区,大力推广中深层地热供暖;河北雄安新区将地热供暖融入城市规划原点,从源头上杜绝“新建即依赖”的被动局面;陕西要求新建建筑优先采用地热供暖,助力城市建设向绿色低碳加速转型;山东鼓励有条件的建筑采用地热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满足用能需求,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山西则大力推进公共建筑地热能供暖(制冷)应用,统筹规划地热能开发利用和城市建设,明确新建居民住宅、商业综合体等必须使用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取暖。

  地热能能否成为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技术突破是关键。传统能源对外依赖的本质,是供应能力受限于资源禀赋或技术壁垒,而地热能的自主可控,正在以技术创新打破这种禁锢。如今,随着行业技术的持续迭代,地热能开发已完成从“试验性探索”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跨越,形成了可复制的成熟技术体系,为城市更新中的区域能源安全保障提供硬核支撑。

  在技术创新领域,万江新能的探索颇具代表性。其创新研发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以封闭循环方式高效提取热能,从根源上规避了水资源消耗,解决了传统开发模式的资源约束难题;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则创造性汲取三门峡地坑院的生态智慧,构建起“冬季储冷供热、夏季储热供冷”的动态能量循环体系,精准匹配供暖期的峰值需求波动。这两项技术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破解天然气“气荒”的关键,形成了“不看国际气价脸色、不依赖进口渠道供给”的技术底气,而这种底气正是能源自主可控的核心要义。

  能源自主可控的最终检验标准,在于实践中的安全效能提升。万江新能打造的中原农谷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年替代天然气926万立方米、减碳2.1万吨、经营成本降低80%的运营数据充分体现了地热能替代的多维价值:对居民而言,告别了气价上涨、压力不足的担忧;对地方政府而言,行政资源得以从应急保供转向系统治理;对区域经济而言,稳定可靠的地热供应,避免了因天然气限供导致的生产中断,将能源安全切实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从政策协同筑牢制度根基,到技术攻关强化供应韧性,再到实践运营释放安全效能,地热能对天然气的替代进程,本质上是区域能源安全体系从“对外依赖”向“自主可控”的深刻变革。万江新能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规模化应用为路径,在这一变革中发挥着非消极作用。在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城市更新催生能源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下,地热能不仅是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成为掌握能源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支点。

  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征程中,“自主可控”的能源安全观,正在重塑城市更新逻辑,从单一的能源供应保障,升级为“资源、技术、制度”三位一体的系统安全架构。这一转变,既解当下能源依赖之困,更立长远发展之基,为我国能源安全防线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