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我市去年普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68%

2024-12-15 14:22:21 来源:kaiyun体育最新版安装

  2024年9月26日上午,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工业固态废料污染防治状况。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保华,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固废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管理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处长孙加成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徐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曹晓煜主持新闻发布会。

  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保华,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固废化学品和辐射环境管理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处长孙加成。我是徐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曹晓煜。

  今天的发布会共2个环节,一是通报全市工业固态废料污染防治状况;二是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工作部署,坚持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为统领,以固态废料全过程监管为主线,全市工业固态废料利用、处置能力稳步提升,规范化管理上的水准不断提高。

  主持人曹晓煜: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周保华通报全市工业固态废料污染防治状况。

  从2023年的数据上看,本市危险废弃物产生量43.73万吨,其中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量42.91万吨,利用量为26.49万吨,利用率为59.84%,处置量为17.24万吨,处置率为40.16%。医疗废弃物产生量0.8187万吨,全量进行无害化处置。

  2023年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作的产品业,主要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前五的种类及产生量分别为:HW11精(蒸)馏残渣15.03万吨、HW18焚烧处置残渣9.14万吨、HW34废酸7.79万吨、HW04农药废物2.74万吨、HW49其他废物1.53万吨。

  截至2024年9月14日,本市工业危险废弃物产生量43.07万吨,利用量为29.94万吨,处置量为13.13万吨。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9家危险废物许可证持证单位,工业危险废物处置能力35.6606万吨/年,处置方式包括焚烧、填埋、水泥窑协同处置,处置类涵盖41类420种,处置能力基本满足本地需求。综合利用能力141.246万吨/年,医疗废物处置能力1.2775万吨/年,主要的处置方式为高温蒸煮。

  一是强化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全面推广使用“江苏省固态废料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危险废物“二维码”电子标签,督促企业做到设施必须粘贴二维码,产废必须生成二维码,过程必须扫描二维码。目前全市3017家产废企业已纳入系统管理,危险废物管理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留痕”。

  二是加强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落实自动监测监控联网要求,完成148家重点监管企业固危废视频监控迁移到省政务外网互联网区工作,有效提升了“非现场”监管能力。建立活性炭“智换炭”智慧监管平台,以“二维码”为载体,将全市1500多家企业涉活性炭吸附设施纳入平台,实行“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

  三是完善小微收集体系建设。编制印发《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运行指导意见(试行)》和《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单位考核方案》,进一步提升试点单位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徐州市共建成5家集中收集试点单位,年收集能力24755吨,可收集32大类危险废物。试点单位自建的ERP系统与省固态废料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对接,已服务1100余家小微产废企业。同时,开展全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单位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提升集中收集单位的社会责任,发挥集中收集单位作用,全方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四是全方面开展固态废料排查整治。结合各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我市认真开展工业废盐和工业副产盐排查整治,尾矿排查整治,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帮扶检查,实验室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与检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固危废排查整治行动,牵头制定了《徐州市排查整治固态废料非法处置倾倒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摸排我市固态废料明显问题,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清单,确保排查问题闭环整改。

  五是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省厅关于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工作要求,坚持将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与环境风险防范同步开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管部门职责,通过日常管理、执法检查、现场评估、问题整改和“回头看”,全方面提升我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上的水准,确保生态环境安全。2023年度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经营单位达标率100%,产废单位达标率98.11%。

  六是建立废铅蓄电池三级回收体系。全市完成14家废铅蓄电池集中转运点和978家收集网点的设置,按照“试点单位-集中转运点-收集网点”的要求,废铅蓄电池收集转运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七是强化宣传培训。对全市固态废料管理、环境执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点产废单位、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等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共组织固危废相关业务培训18场、1610人次参加,通过培训逐渐增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全市危险废物管理水平。

  从2023年统计数据上看,全市普通工业固态废料产生量1633.48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595.99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5.2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6.8%;处置量为51.27万吨(含处置往年贮存量5.71万吨),处置率为3.13%;累计贮存量为7.15万吨。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排名前5的行业依次为热电联产、炼铁、火力发电、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生物质能发电,一般工业固废产生排名前五的主要种类及产生量为:炉渣582.90万吨、粉煤灰526.42万吨、煤矸石251.29万吨、冶炼废渣103.06万吨、其他废物79.54万吨。

  一是强化一般工业固废环境监管。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一般工业固态废料环境管理的通知》要求,推进排污许可证涉及普通工业固废企业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单位纳入“江苏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掌握全市普通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等情况,开展普通工业固态废料、污泥网上申报工作,严格落实污泥转移电子联单制,强化普通工业固废产生、收集、申报、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二是严格一般工业固废跨省利用备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固态废料(不含危废物)跨省利用备案管理的通知》严格落实备案程序,认真审核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强化备案信息共享,及时将备案信息通报给同级业务主管部门,强化共同监管。加强执法检查,定期对跨省转移企业进行检查,规范企业普通工业固废管理,发现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三是加强外省一般工业固废跨省转入我市的核查。印发《关于加强外省固态废料跨省转移利用监管的通知》,做到“四个核查,一个查处”,核查接收企业资质、运营、贮存、利用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发现普通工业固废跨省转入我市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立即停止相关接收业务,对核实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抓好整改,形成闭环。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固态废料污染环境防治相关的规定要求,坚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抓好全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二是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依托“江苏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将全市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纳入系统管理,做到“应纳尽纳”,强化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不断优化我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在全市危险废物基本满足本地化处置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

  三是不断完善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统筹全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单位布局,不断提升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能力,发挥集中收集单位作用,解决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困难,畅通小量危险废物转移途径,不断提升小微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危险废物申报、收集、转运、利用、处置一体化服务,达到服务区域和收集种类全覆盖。

  四是加强普通工业固废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普通工业固废全过程管理制度,增强产生一般工业固废企业的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落实一般工业固废管理要求,特别是大宗工业固态废料的环境管理,强化监管与帮扶的双重作用,防范环境风险。

  五是强化监督与帮扶。定期开展全市固危废排查整治行动,发挥监管部门职责,督促企业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对发现的问题,从政策法规、管理规定等方面,帮助与指导企业抓好整改落实,同时,严厉打击固危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六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培训。定期对全市固态废料管理、环境执法、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重点产废单位、危废经营单位等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增强人员的守法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对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的认知度,增强社会节约资源、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形成社会共治,为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环境、建设美丽徐州添砖加瓦。

  我局根据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加强小微收集体系建设相关要求,开展如下工作:

  (一)合理布局试点,加快推进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区域全覆盖规划布局全市小微收集试点单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家小微收集试点单位(徐州乐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徐州诺恩固态废料处置有限公司、兆源环保科技(徐州)有限公司、徐州彭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徐州弘晟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收集能力24755吨,可收集32大类危险废物,全市超过1100家小微企业加入收集试点单位ERP管理平台,3家试点单位正在建设中。

  (二)开展专项行动,强化监督管理。一是我局联合市交通、教育等7个部门开展徐州市小量危废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摸排小量危废产生单位底数,全市小微收集试点单位服务小微企业数量由600多家增加至1100多家。二是开展小微收集试点单位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深入排查小微收集试点单位风险隐患。三是联合市教育局、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全市实验室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及评估工作,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和检测机构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

  (三)完善制度细节,扎紧制度篱笆。建立健全小微收集单位管理制度,编制印发《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运行指导意见》和《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单位考核方案》,《指导意见》明确包括服务渠道设置、信息公开、签订合同、收费标准、收集服务、配套服务等六大方面建设运行要求,共计二十一小项内容。《考核方案》以全市小微收集试点单位为评估对象,通过“企业自查+属地检查+市级考核”的形式,全面评估小微收集试点单位评估区域收集覆盖面情况、基础服务规范情况、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等三部分内容,不断提高试点单位服务质量,实现危险废物高效收运、安全处置。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先后组织相关企业培训8场次,500余人次参加。联合市交通运输局,对市区机动车维修行业单位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进行针对性培训。二是强化宣传教育。编制发放《小量危废产生单位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要求及服务指南》手册3000本,通过“生态徐州”微信公众号发布《全市小量危废产生单位危险废物管理告知书》,向社会广泛宣传,慢慢地加强产废企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管理能力。谢谢。

  《中国环境监察》杂志记者:我想了解一下,目前,废弃铅蓄电池生态环境部门如何监管?

  目前,废铅蓄电池处置是按照产生主体不同,分为由企业产生的和作为社会源产生的这两种情况,确定不同的处置方式。

  (一)企业产生的废铅蓄电池的监管。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规定,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废物类别为“HW31含铅废物”,废物代码为900-052-31,其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过程须符合危险废物相关管理要求。废铅蓄电池必须交有资质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进行收集、利用、处置。如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涉及使用铅蓄电池设备的生产企业等已纳入我市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管。

  (二)作为社会源产生的废铅蓄电池监管。主要是家庭日常生活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废铅蓄电池。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中“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未集中收集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废铅蓄电池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三)加强电动自行车废铅蓄电池环境监管,一是组织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排查,建立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底数清单,督促生产企业以自建或者委托等方式,建立与产品销售量相匹配的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二是健全三级回收体系,督促铅蓄电池生产、收集、利用、处置企业,将全部销售网点、部分机动车4S店、维修点纳入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采取逆向回收模式,逐步的提升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三是加强集中转运点管理,落实《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江苏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上线运行工作的通知》要求,督促集中转运点于2024年8月底前完成现场视频监控系统设置。四是强化收集网点信息化管理,督促收集网点完善信息化管理台账,如实记录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转移情况,严查收集网点将废铅蓄电池非法出售给无回收资质小商贩的违法行为。各收集网点要于2024年10月底前印刷并悬挂“废铅蓄电池收集网点”标识。

  市民朋友可通过以下途径处理电瓶车的废铅蓄电池:一是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求,将废铅蓄电池投入小区的有害垃圾收集桶;二是能采用“以旧换新”的模式在铅蓄电池销售点或维修点来更换,更换后的废铅蓄电池最终送至三级回收体系中的“收集网点”。三是废铅蓄电池的个人持有者也可自行交给三级回收系统的收集网点进行回购。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从身边点滴做起,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主持人曹晓煜: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媒体朋友若还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的,请会后联系我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