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研究 中国领先美智库后知后觉?
美国和中国当前经济动力的能源来源差异显著。目前中国主要依赖煤炭资源,而美国的能源体系更为均衡,石油、天然气各占三分之一,其余来自其他能源,包括煤炭、核能、水电及其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2023 年,中国经济的能耗比美国经济高出81%。美国人口约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但人均能耗却是中国的两倍多。然而,中国单位GDP能耗比美国高出约20%。
资源可用性是两国能源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关键原因。美国是化石燃料生产大国:它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且出口这两种燃料。美国是石油的小额净进口国,但却是天然气的大型净出口国,并在2023年变成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国。由于天然气价格较低及外因的影响,煤炭逐步退出美国电力生产,在美国能源供应中的比重仅约8%。
与美国不同,中国是各类化石燃料的净进口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产量几乎是第二大生产国印度的五倍。这就解释了煤炭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产量巨大,但2022 年中国仍进口了近7%的煤炭供应。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其需求远超国内供应,使中国变成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天然气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比在美国经济中小得多。中国国内天然气产量一直在增长,但2023年仍进口 42%的供应 —— 其中约40%通过管道运输,60%为液化天然气。2023 年,中国变成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两国能源供应的差异延续到了发电系统。美国主要发电燃料是天然气,而中国则以煤炭为主。事实上,中国煤炭发电量远超美国所有能源发电量的总和。美国国内天然气供应丰富及其天然气发电的主导地位,意味着美国单位发电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低得多,2023 年美国平均每千瓦时排放量为369 克,而中国为582克。
中国高度依赖的煤炭,是单位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化石燃料。但另一方面,中国正大力投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以减少对化石燃料进口的依赖。
在零碳能源占比方面,中国与美国大致相似。2023年,中国一次能源供应的18% 和发电量的36% 来自零碳能源,而美国分别为19%和41%。然而,这一总体趋势掩盖了中国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电和地热能)方面的领头羊。中国31%的电力来自这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而美国为22%。不同之处在于,核能在中国电力系统中占比很小,而美国电力系统中核能占比接近19%。
近年来,中国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部署方面长期处在领头羊。2023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量增长了50%,中国是主要推动力量。2022年,中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与世界其他几个国家总和相当,2023 年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