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引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风潮如何利用这一绿色热源?
随着全球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关注不断升温,地热能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能源,正在吸引慢慢的变多的目光。云南大理的温泉疗养项目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享受自然的馈赠,位于河北的雄安新区则充分的利用地热资源,助力冬季供暖,保障了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而在西藏,羊易地热电站的表现也同样出色,累计发电量突破了5亿千瓦时,每年为环境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地热能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地热能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依靠地球内部的热量,可以为咱们提供电力、温泉、供暖、制冷甚至农业养殖等服务。根据统计,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地热能占据了66%,其储量更是相当于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显然,这一资源富集的特性为各国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在国际上,我国在地热能的直接利用规模上已经名列前茅。据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地热供暖(制冷)能力达到13.3亿平方米,温泉年利用能力为6665兆瓦,而地热农业的年利用能力也达到了1108兆瓦。能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进,地热能的利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那么,究竟中国地热能的热区在何处?答案是: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包括西藏、青海、云南等地。这一些地方以丰富的地热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热能的优越性在于其稳定性,受到了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小,能够持续提供电力。对比传统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地热能的运行时间能达到年均8000小时,远高于风电的2000多个小时和光伏发电的1000多个小时。
鉴于地热能的诸多优点,国家对于其开发利用也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需积极地推进地热能的规模化开发,力争到202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此外,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显示出我国在开发这一新能源方面的决心。
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地热能,提升科学素养,2024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推出了“开发地球‘热’情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答题活动。这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激发了人们对地热能相关知识的关注和理解。通过线上答题、限时挑战、自测等多种方式,活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提升科学素养,了解地热能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地热能的开发如同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利用。随着政策的推动与公众知识的提升,未来的地热利用将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改变。让我们走向低碳生活的道路,同时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加入到地热能的学习与应用中来,您将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这场绿色革命的见证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