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单体最大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营效果棒
安徽,是个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人们有取暖制冷的双重需求,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适宜开发利用。经调研,目前合肥浅层地热能总热容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由合肥开发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工程面积也占到了近半。
目前,合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2500万平米,其中地热能供能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供热范围涵盖合肥市主城区和三大开发区,并向肥东、肥西、长丰以及淮南寿县等周边县域延伸。
可以看出,虽然合肥在服务范围、供热面积等指标上处于南方供热行业标杆位置,但地热能等新能源应用占比还不算高,供热企业的转型步伐亟需进一步加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有经验的人指出,由于长三角地区到今天都没有统一供暖规划,冬季不一样的区域各家各户取暖方法不一样,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整体看来,浅层地热能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包括合肥在内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地热开发利用还未形成较大规模。
随着冬季天气变冷,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建成后,将为周边居民取暖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该能源站规划范围为占地面积17.8平方公里的滨湖核心区,项目计划供能面积500万平米,是当下华东单体最大的多能互补型区域能源项目。
冬季供暖时,该项目通过地下管道获取土壤中热量为室内供热。这种“大地空调”在地下约120米的深度运行,不受室外气候环境影响,具有可持续、环保等特点。同时,该项目采用环状管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用户反馈来看,一致认为用热体验好。项目设计冬季供回水温度55℃/41℃,末端采用风机盘管形式送进用户家中。与分体式空调长时间使用室内空气干燥、舒适度较差的情况相比,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水系统运行,温差梯度较小,室内水分不易流失,舒适性较高。”项目技术人员说。
根据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运营数据来看,节能减排环保效益十分显著。它的建设,将会为美丽合肥增添新动能,引领绿色发展。2021年,该项目获得省级节能与生态建设奖补资金230万元。
放眼未来,合肥已经将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列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板块,形成多能互补。地热能为主,煤炭为辅,天然气为补充的新格局;城市供暖、工业用汽、污泥处置等多业发展,延长供暖产业链。
“通过努力,已建设运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站项目、安徽省创新馆、中科大金融研究院、安徽美术馆、宝文国际广场、文一塘溪津门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33亿元,涉及城市公建、居民小区等项目。
目前,骆岗公园锦绣湖能源站、北城龙湖能源站等正在谋划建设,同时瞄准滨湖科学城、北城新区、东部新中心、运河新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新桥科创示范区等重点片区,谋划为各片区建设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主的能源站,满足集中供冷供热需求……一个个重点板块加速布局,快马加鞭推进中。
“从气候变化来看,国内供热线在逐渐南移,南方供暖是大势所趋。通过积极发展合肥地热能源市场,未来有望在长三角区域树立新标杆。”专家认为。
在重点开发建设区域能源站项目的同时,合肥也开始积极试水小型化、微型化新能源供冷供热项目,推动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触角能进入到更多家庭中,如蓝天花园小区等。借助布局的先发优势,未来合肥在地热能等各类新能源综合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上将不断加码。
5月12日,赣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赣州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中推广应用空气源等技术。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印发指出,因地制宜采用热泵
法国政府将采取设立绿色产业税收抵免、加快工业项目许可审批、鼓励采购欧洲本土制造的热泵等一系列措施。